鲤鱼乡 - 历史小说 - 开局拯救貂蝉何太后,三国大奸臣在线阅读 - 第154章 三省六部制

第154章 三省六部制

    “陛下、太后,臣有事启奏!”

    萧玄被册封为天子尚父,并加九锡之后,便手持牙笏站了起身。

    “请讲!”

    刘辩和颜悦色的道。

    “臣以为,朝廷的政务日益繁重,中枢机要之事,以三公九卿而不可掌之。是故,朝廷应当因时制宜,改革官制,请陛下、太后明察!”

    萧玄的此言一出,顿时满座哗然。

    所有的公卿百官,都意味着这代表着什么。

    萧玄是要改革官制吗?

    说到底,改革官制的事情,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太多,搞不好伤筋动骨,让许多身居高位的大臣都失去原本的权力,被束之高阁!

    然而,对于萧玄的这一主张,朝堂之上的群臣,也都是敢怒不敢言的。

    唯独司空卢植,还是站了起身,朝着陛台之上的刘辩与何太后行礼道:“陛下、太后,老臣以为,三公九卿制,古来有之,怎可擅自改革?”

    “昔日夏后氏官百,天子有三公、九卿、二十七大夫、八十一元士。设四辅及三公,不必备,惟其人。言使能也!”

    “殷、周亦三公九卿。秦变周法,置左右丞相,无三公官,然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后,设置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并列,也是三公九卿!”

    “而今丞相何敢更易古制?”

    面对卢植的质问,萧玄只是一笑置之。

    三公九卿制度,的确是由来已久的一种官制!

    要是按照卢植的说法,三公九卿制到现在,传承了两千多年。

    历朝历代的三公九卿,官制上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。

    汉承袭秦制,东汉又沿西汉旧制,同置九卿。

    其所职掌,也与西汉略同,只是机构的裁并,属官的精简,有异于前。

    此外,而今大汉的九卿,分别隶属于三公。

    太常、光禄勋、卫尉三卿,为太尉所领。

    太仆、廷尉、大鸿胪三卿,为司徒所领。

    宗正、大司农、少府三卿,为司空所领。

    抛开现实意义不说,仅从官制的创新上来看,这是一项创新。

    它削弱了司徒的职权,三公各行使一部分国家权利,使官制更加合理。

    但从权力的角度上来看,萧玄就不难看出,现在大汉的三公九卿制不合理的地方。

    于是,萧玄轻笑一声道:“司空大人莫急,何不让本相分辨一二?”

    “三公九卿之制,虽古来有之,却也不甚合理。”

    “如司徒所领太仆、大鸿胪均是虚官。”

    “太仆服侍皇帝,没有参与国家政事的权利。”

    “大鸿胪执掌外族及邦交事务,这对大汉一个自称天朝的国家来说,除了在某些施威仪时可利用外,其他时候无足轻重。”

    “仅仅留下一个管人头的廷尉还有点文字上的地位……”

    顿了一下,萧玄又瞥了一眼卢植,缓声道:“官制之革新,在于精简机构,使人尽其才,物尽其用!”

    “若官制过于臃肿,怕是尸位素餐之辈过甚,于朝廷不利!”

    闻言,在座的公卿百官都不禁交头接耳,窃窃私语起来。

    萧玄要改革官制。

    这究竟是小范围的改动,或是大范围的改动?

    看萧玄的态度,应该是不可能小范围的改动。

    “不知道丞相打算如何改革官制?”

    坐在陛台之上的刘辩,颇为疑惑的询问道。

    萧玄从袖子里,掏出一道奏章,让人递上去交给刘辩,然后环视一周,看着在座的公卿百官,说道:“我大汉新的官制,应该是三省六部制!”

    “三省是为中书省、门下省、尚书省,六部是为尚书省下属的吏部、户部、礼部、兵部、刑部、工部。”

    “每部各辖四司,共为二十四司。”

    “中书省,是为掌管机要、发布政令的机构。设中书令、中书监,官秩正二品。”

    “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,共议国政,并负责审查诏令,签署奏章,有封驳之权。”

    “设侍中,正二品。其下有黄门侍郎、给事中、散骑常侍、谏议大夫、起居郎等官。”

    “尚书省,取代尚书台,设尚书令,有吏部、礼部、兵部、刑部、户部、工部六部,下辖吏部、主爵等二十四司。”

    “六部尚书都以所在‘部’为名,而郎官以所在‘司’为名,负责执行诏令!”

    “尚书令官秩为正二品,六部尚书皆为从二品,余下各司侍郎皆为正三品!”

    萧玄的话音一落,在座的公卿百官就开始细细的琢磨起来。

    萧玄这已经不是在大规模的改革官制,而是“一刀切”,将原先的三公九卿制改变,取而代之的则是三省六部制。

    全新的官制!

    三省各有明确分工。

    中书省,在此前并没有先例。

    门下省的话,还是有例子可循的。

    之前的门下省就设有侍中,秩比二千石,属于少府,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、赞导众事、顾问应对,皇帝外出,则侍从参乘。

    所以说,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!

    尚书省的前身为“尚书台”。

    当年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,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,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,以此制约三公。

    所以,这就加重了尚书令的职权。

    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,故有尚书台之称……

    这尚书令的职权,本来就相当于丞相,凌驾于三公之上的。

    尚书台权力虽重,但台官职位卑微,长官尚书令不过千石,尚在九卿之下,这样位卑权重,皆由皇帝亲任干练之士充任,便于控制,发挥效率高。

    在汉和帝以后,多幼君弱主,实权常被外戚、宦官所掌握。

    所以说,尽管三公要听命于尚书,但尚书又往往被实权更大的外戚、宦官所左右!

    “丞相,若搬出这一套三省六部制,原来的三公九卿,还有丞相你的职位,如何处之?”

    卢植皱着眉头询问道。

    作为一个宦海浮沉多年的老臣,卢植也已经意识到,这一套三省六部制,的确较为先进。

    因为东汉以后的每一代有作为的皇帝,都已经开始设置不同的机构,来分掌三公九卿的职能……

    这样一来,大汉的官制,难免会显得体态臃肿。

    所以萧玄之前说,推行新的官制,是为了避免尸位素餐的朝臣太多,也是无可厚非的。迷惘的小羊羔的开局拯救貂蝉何太后,三国大奸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