鲤鱼乡 - 耽美小说 - 摄政王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63

分卷阅读63

    殿下说把皇帝抱来就抱来,太后差点就惊动皇城戍卫司了……我能不过去看看……”

    皇家几百年没有过这种骑肩的造型,寿阳公主仰头看着,也有点不太接受。要不是太后实在要避嫌,她自己就得亲自杀过来。李奉恕笑:“多得姑姑在后宫周旋安抚。”

    小皇帝很高兴:“姑婆一起用晚膳吧!”

    寿阳大长公主道:“陛下不回宫?”

    李奉恕拍板:“吃过晚饭再回去,不急这一时。”

    寿阳大长公主有点生气:“殿下这事做得未免轻率!”

    摄政王淡淡道:“我只是好奇,我这鲁王府是什么龙潭虎穴,还是我李奉恕是什么洪水猛兽。”

    寿阳大长公主在花厅喝茶,小皇帝终于肯下地让内侍们伺候晚膳。富太监看鲁王府的晚膳粗糙简陋,无非是白粥酱菜,根本没有能吃的东西。当中摆着最大一盘是……葱丝?翠绿嫩黄倒是可爱,好赖码得挺整齐的。王修用面饼卷了葱丝递给李奉恕,李奉恕一手拿着卷饼蘸酱咔嚓一咬,富太监看呆了。摄政王这不似作伪,可是堂堂王府晚饭用得着吃成这样?

    依着李奉恕的脾气,晚饭就这样。寿阳大长公主不用,他也懒得搞什么花头应付皇帝和太监。小皇帝张着嘴看六叔雪白的牙齿铡刀似的清脆咬葱丝,一脸仰慕:“大伴我也要。”

    富太监连忙:“陛下,那是葱……”

    小皇帝着急:“我知道!”

    富太监净手,用面饼细细帮小皇帝卷了,心里感叹,这位祖宗平时一点葱姜蒜都不吃的,用膳之前还得专门捡干净了。富太监卷好了,小皇帝学着摄政王,十分豪气地一蘸酱,吭哧吭哧啃,争取也嚼出那么清脆的声音来。

    李奉恕喝了两口粥才觉得哪里不对,王修站着。他看王修:干嘛不坐?

    王修怒视他:赶紧吃!

    小皇帝难得吃东西这么痛快,啃了一个大卷饼,喝了一碗粥。富太监摸摸鼓鼓的小肚子:“陛下,晚上不好吃太多。”

    小皇帝的小脸红扑扑的,眼睛亮晶晶地看李奉恕。李奉恕伸手穿过餐桌,捏捏小皇帝的脸。寿阳大长公主从花厅过来,看着这一幕,眼睛一热,看向别处。富太监垂首,略略动容。

    “回宫吧。”大长公主说。

    小皇帝也困了,趴在富太监肩上,对李奉恕摇手。李奉恕和王修送他们,寿阳大长公主站在朱漆大门口,仰头看灯笼下立着的李奉恕,心里也迷惑了,他像谁?不像宣庙,不像景庙,也不像成庙。

    “太后那里我慢慢安抚。她性子左,但也不是不通情达理。我开解开解,总归能跟她讲明白。”

    李奉恕微笑:“多谢姑姑。”

    寿阳大长公主捏捏李奉恕的胳膊,铁打的似的:“进去吧。”

    她能帮的忙,也就这样了。

    马车驶离鲁王府,小皇帝靠着寿阳大长公主打瞌睡。她慢慢拍着小皇帝,转头向后看越来越远,贴着地面压下来的夜幕,苍茫中仿佛只有一个灯火明亮的鲁王府,只有一个的灯笼楹下高大的人影。

    也许你能……扛得起天。

    自从女真围京后,周烈临危受命重振京营,期间得了阳继祖点拨,把三千精锐艰难扩充到一万人。作为一个西北军官,已经是极限。他看出摄政王无人可用,所以竭力推举,尽快从北直隶提人。一个陆相晟根本不够,长城岂是一个周烈,一个陆相晟能铸起的?周烈焦虑得夜不能寐。轮到他给摄政王宣讲,他花足了心思,甚至根据象棋琢磨出一个更具体更直观的法子。得亏工部匠作间的李在德对他无条件崇拜,愿意帮他做东西,要不然他这个异想天开的玩意儿谁都弄不出来。

    周烈赶在宣讲前一天去工部找李在德,看他做好了没。李在德小伙子人不错,就是眼神太差,谁都认不出来。周烈拎鸡崽子似的按住他的肩:“小先生。”

    李在德涣散的眼神瞬间集中:“周将军!”

    周烈站在匠作间里,周围兵荒马乱到处是噪音,他不得不提高嗓音:“小先生忙啊?”

    李在德很兴奋:“您要的东西我托人做好了。您来看看!”

    周烈看远处搬家似的忙碌:“你们在做什么?”

    李在德兴冲冲:“鲁王殿下命令军器局组个二十人的巡检队去辽东巡检火器,我是队长,明天就出发。幸亏您早要了东西,您晚几天我们就来不及做了。”

    周烈想起阳继祖奏请工部派人到辽东检修火炮来。李在德领着周烈穿过人群和各种工具,指着一张桌案上精巧的山川地形和木制微型营寨军人:“您看行吗?”

    周烈倒是惊喜,他没想到能做成如此精细。工部的匠作间当然是全国顶级手艺,这也就是周烈,其他什么人把工部匠作间当作街头作坊,李在德非要翻脸不可。

    周烈命带来的亲兵小心翼翼端着大木盘离开,周烈十分感激:“多谢小先生,我没想到做得如此之像。”

    李在德脸红:“当不得周将军一声‘先生’,说实在的,起初听您的要求,我以为……您要做玩具呢。”

    周烈关心德铳:“德铳进展如何?我一直跟鲁王殿下讲,德铳未来可期。”

    李在德振奋:“基本掌握了要领,现在主要是不停地试射,尽可能找出德铳的缺陷。”他下意识握拳,认为德铳的确未来可期,他坚持的火器方向,是正确的。

    李在德送走周烈,安排各项事宜完毕,回家收拾行李,明天一早出发,第一次办差,绝不能出纰漏。他忙进忙出收拾工具图样,老王爷跟在他身后絮叨,要他好好表现不能丢了周王的脸。

    李在德和他的家谱,讲起来都是四个字:说来话长。他直系的祖宗是太祖,接下来是太祖的第五个儿子周王。太祖二十四个儿子分封全国,煊赫皇家即是天下。然后——这些枝繁叶茂的“皇族”们一代一代衰败下去。除了夺位成功的燕王系,造反贬为庶人在南京几乎是混混代名词的齐王系,其他都泯然了。绝嗣的,被关进凤阳高墙关死的,甚至因为什么营生都不能做被活活饿死的。周王一脉到“老王爷”这里已经一文不名。当年镇守全国二十四王的辉煌成了无奈的余晖。

    老王爷根本没有名字,也没有封号,更没有封地,宗人府压根就不管。严格来说李在德也是没有名字的,“李在德”三个字老王爷偷偷起的。有子同安睦,勤朝在肃恭,周王的骨血,到了在字辈。

    “这是太祖皇帝钦定的字辈。”老王爷一跟李在德说这个他就烦,大概旁门左道研究多了,他成了个实用主义者。从小的贫穷让他彻底认识了现状,祖上曾经阔过的事像个嘲讽。

    然而托了德铳的福,在摄政王的关怀下,老王爷和李在德父子终于在宗人府挂了号,有了名字,